首页 >戏曲漫谈>戏曲杂谈

关中话四声与秦腔唱词
时间: 2011-02-22     作者: 王志直      点击量: 8419

  秦腔在现阶段采用的是西安地区标准音(非西安方言土语音),也称关中语音。关中话在汉语中属北方语系,在过去其字音有四种声调,即:平声、上(读尚音)声、去声、入声。元代以后,入声逐渐消失,平声又分为:阴平、阳平。即现在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叫第一声(一声)、第二声(二声)、第三声(三声)、第四声(四声)。举例说明,如:妈、麻、马、骂,答、达、打、大,禾、和、火、贺等等。这四个声调,把它从中间分为两半,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声、仄声,在戏曲剧词里平、仄声非常重要,不可轻视。
  关中话中所有的字都能念出高、低、升、降之音,但只有四种调值。按“五度音程标记法”(非音乐上的音阶:都、来、米、法、哨)来分析,其调值:阴平为“21”,低降,从稍低向更低处降;阳平为“24”,起扬,从稍低向高扬;上声为“42”,高降,由高处向低处降;去声为“55”,高平,在高处微微有点上升的趋势。简要地说,阴平以低平降显,阳平以扬起显,上声以降落显,去声以高平显。关中话的四声调值与普通话、河南话、四川话等地方语音的四声调值不一样,不能套用。有的方言不仅四个声调,有七个声调的。
  关中话大到汉语的每个字(音节)不是孤立的存在,是按照所表达的意思把所需要的字连续起来读的。在讲述的过程中有的字音的声调就发生了变化,如“丰”字和“收”字相连读,就念成“丰(逢音)收”,再如“手”字和“表”字相连,就念成“手(收)表”。这种变化在关中话(汉语)里是很多的。但,不是随便变的,它有一定的规律,即:阴平与阳平字相连读,前一个阴平字变成阳平,如:分(读成墳音)家、飞(读成肥音)机、吃(读成迟音)药……;上声与上声字相连读,前一个上声字变成阳平,如:美(读成麦音)酒、走(读成竹音)狗、保(读成包)险……。还有三个阴平相连、三个上声相连而发生变化的,这里不再赘述。我们把上述这种情况叫“连字变调”,也叫“声变”。这种情况,也反映在秦腔词语里。
  下面我们就用事例来说明。如《周仁回府》周仁唱:“夫妻们……,一月来把伤心积压在胸中。……冷凄凄荒郊外哭妻几声。咱夫妻结发来相爱相敬,为……受苦终生。初结缡……奔走西东,……重义轻生。虽说是著青史千秋名重,难道说殒青春能不伤情。死别一月我未入梦,衔恨泉台鬼呑声。”这段唱词中,凡底下带点的字,都发生了声变。如“一”,念成了“移”音,“胸”,念成了“雄”音,“荒”,念成了“黄”音,“结”念成了“杰”音。再如《辕门斩子》杨延景唱:“你的儿听一言三魂不在”的“听”,就唱成了“停”的音。再如《河湾洗衣》田赛花唱:“只觉得腰腿疼两腿发酸”的“发”,唱成“乏”音。
  在秦腔的念白中也有声变,其事例亦很多。如现代戏《三姑娘》里的“毛毛雨打湿衣裳”的“湿”念“十”音,“去北山背石头”的“北”念“白”音。古代戏《清水衙门糊涂官》中的“学董应知书达理”的“知”念“值”,“百思终不得其解”的“百”念“白”。
  在剧目中,无论是唱或念白中的连字变调,是汉语语音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是语音变化中的一种规律,不是由人的意志所为的。
  不过,上述规律并非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我们的语言里也有阴平和阳平相连、上声和上声相连的字,并没有变化。如“国家”的“国”,“西施”的“西”、“六月”的“六”;“响马”的“响”、“悲惨”的“悲”、“稿纸”的“稿”等。
  秦腔的唱词绝大部分是双句结构,即上、下句;不论一板戏(唱段)有多少句,都是一个上句,一个下句,上、下句作为一个小单元。上句的最后一个字要用仄声,下句的末一个字要用平声。当然,也可以上句末一个字用平声,但下句的最后一个字绝不能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会念错字音,造成“飘音倒字”。除了平仄外,唱词特别讲究“合辙押韵”,即每句唱词最后一个字的落音是一样的,也可以说它们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种规律的语音重复,就叫“押韵”、“合辙”。如《放饭》朱春登唱:“听我妻赵景堂细讲一遍,好似那刀割肠剑把心剜;恨西地黄龙贼越狱造反,郭元帅拔壮丁去扫狼烟;丁册簿该叔父从军征战,怎奈他身有病难赴阵前;二差役在门口连声叫唤,朱春登替叔父应名当先;中途路遇宋成将我拐骗,一路上无盘费受尽艰难;……”这段唱词共24句,一韵到底,为“言前”辙。用的“an”韵,其韵母有四个:an、ian、uan、uan。上句仄声,下句平声,平仄分明,辙口规整,韵角响亮,唱起来十分上口。
  但是,也因诸多原因,有些唱词出现了问题,唱起来很是别扭,让人难以入耳。如《进骊姬》重耳唱:“辗转寻思不过意,总觉违教背礼义。”这两句唱词韵脚虽对,但平仄错了,下句末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字,却用成了仄声字,按秦腔曲调落不了音,因为“义”字是仄声字。如果要唱,便把“义”字唱成了平声“一”音,平仄声对了,曲调对了,能落音,但字音却错了,意思便不对了,让观众听了不知其可,莫名其妙。有一出小戏,其中两句唱词是这样:“莫要慌来莫要忙,玉莲还有两句话。”演员演唱时,结果把“话(hua)”唱成了“花(hua)”。这里的下句“话”应该是平声字,却成了仄声字,按唱腔旋律落不了音,只得将“话”唱成“花”。如此等等,这在秦腔演出中不乏其例。遇到这种情况,要免强的唱,不是唱错字音,就是曲调不美,或者是造成词意不准。这种常识性的错误,最为行内所忌,亦让观众齿冷。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较多,最起码的是不懂关中话的四声,不懂关中话四声与秦腔唱词的关系。如果熟知这个语音知识,就会应对准确。“文革”中,省戏曲研究院在移植“革命样板戏”时就遇到了类似麻烦。《洪湖赤卫队》女主人公韩英有段唱,其中两句为:“秋菊妹妹好姑娘,为什么不见你歌唱?”这“唱”字是个仄声,在下句很难唱。如果要勉强的唱,就把“唱”字唱成“昌”音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可能改动剧词。但是,要生硬地作曲,不是念错字,就是曲调不美。当时作曲的杨天基、赵季平等同志经过多日琢磨,数次改曲,最后用低音、反复重唱来处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唱”字的字音并未改变,受到好评。
  秦腔的音乐唱腔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且很鲜明,不仅下句的仄声不好(能)唱,有时候上句的平(轻)声也不好唱,勉强唱出来,腔调很难听,不顺耳。还是“文革”中,移植《智取威虎山》,小常宝有句唱词:“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深山出太阳。”上句的末一个字“亮”为平声(也可说是轻声),按一般的规律可以唱,但却不好听,曲调是向下行的,不符合旋律,唱不出秦腔味。作曲的同志斟酌再三,把“亮”字用仄声处理,既合乎情理,不损伤词意,曲调又优美动听。
  我们有许多作者谙熟关中语音四声平仄,他们在剧本创作时就很注意四声和旋律的关系。马健翎改编的《游西湖•鬼魂》李慧娘唱道:“钢刀把我的头首断,断不了我一心一意爱裴郎。”当时有人提出“头”“首”二字本是一回事,头即首,首就是头,要把“头首”断,语义不通,应改为“身首”。作者说,这样改,词义虽然对了,但唱腔却不顺溜,不好听。这句词到底未改。为什么音律不美?这就是四声的问题。因为“头”是阳平,其调值是从较低处向上行进的;“首”是上声,调值是下行的。一个音向上,一个音向下,有了高低起伏、曲折变化,音乐张力大,几乎有4度的音程,唱起来就好听。而“身”为阴平,调值是下行的,和“首”字放在一起,都是下行音,一道汤没有多大变化,唱起来就不美。再如《赵氏孤儿•挂画》程婴唱:“幸喜得今夜晚风清月朗,可怜把众烈士一命皆亡。”很多人认为,既是“众烈士”,又是“皆亡”,就不应该是“一命”,语义不通,应该改为“性命”,语句就顺了。马健翎说,这样唱起来难听,不上口。其实,这也是个声调问题。“一”为阴平,“命”为去声。前者声调下行,后者声调略上,有升有降,曲调就有了抑扬。而“性”字是去声,它和去声“命”字相连,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声调没有多大屈伸升降,反映在唱腔上跳跃性不大,所以不美。关中语四声反映在眉户戏里也是这样。黄俊耀创作的《梁秋燕》,剧中梁秋燕唱:“只觉得脸红有点羞。”演出后有人说,梁秋燕自己怎么能看见自己的脸红呢,应该改成“只觉得脸烧有点羞。”黄俊耀说,“烧”字有没有“红”字好唱。其实,这也是阴平、阳平上行音、下行音的问题。
  从我编写的《秦腔十四辙字韵表》中的4690多个常用字统计数字看,阴平和上声(下行音)有2450多个字,阳平字约1100个(上行音),去声字1170多个(基本平行音)。这个数字可以说明,秦腔字调多一半是下行音,真正上扬的字音占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这个数据应该说提供了一个参照。
  前面我们主要讲了声调对音乐旋律的影响。下边我们从另一方面看一下秦腔曲调对关中话四声的制约,致使其改变字音声调。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辕门斩子》杨延景唱:“娘不记聚家在山后”,把“山”字唱成“伞”音。唱腔听起来很顺,但字音变了。类似的例子还不少,特别是传统剧目中经常出现,就不再赘述了。
  上述这些问题说明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字音(声调)的不同影响了唱腔曲调;第二种是唱腔旋律的原因而改变了字音(声调),造成字音不准,以致意思也变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关中语音的四声与秦腔唱词以及和秦腔唱腔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中国有句古话:“腔由字生,字随腔出。”元代周德清说:“字畅语俊,韵促音调”。我们应该努力作到“字正腔圆”,字音、曲调两全其美。
  本文只是就关中语音四声、平仄与秦腔剧词以及个别唱腔的一些肤浅直观问题,谈了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至于关中语音与秦腔音乐唱腔(旋律)的更深层关系,限于本人水平,未敢涉及,殷期专家探讨。另,文中所举事例,大多都有谱例说明,因某种原因而去掉。

                 (作者系我院退休研究员)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