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浅议民族打击乐的特性及在秦腔乐队中的应用
时间: 2010-07-29     作者: 周建中      点击量: 7599

  秦腔乐队打击乐品种丰富,除主奏乐器,还有临时兼奏的色彩、效果乐器,分别简介如下:

  鼓   因一面蒙野猪皮,又名单皮。秦腔乐队常用的为干鼓、暴鼓。暴鼓又分大、小暴鼓(即“二梁子鼓”)。鼓匤用较厚坚实木料制成,圆形。鼓腔内呈喇叭形。鼓面中间部分稍凸起,称之为鼓心。鼓面直径约2.5cm。近年来历经改革,配以可松紧鼓皮的机械装置调谐音高。它是秦腔乐队主要领奏的指挥乐器。亦用于民乐合奏、歌舞音乐甚至偶而也进入交响乐队中。

  干鼓   多用于清唱、板歌或领奏“小三件”(即铰子、手锣等)用于文静轻快场面。暴鼓则领奏“大铜器”(即勾锣、铙钹等)用于乐舞、急唱、表现辉煌激昂的场面。操纵板鼓、暴鼓者称司鼓,亦称“九龙口”,旧时也称“生鼓子”。在乐队未设专职指挥的情况下,他便履行乐队指挥职责兼顾演员的舞台调度及乐队的演奏。它与板胡的合作是平等互补、默契严密、丝丝入扣以达到互利双赢,珠联璧合且关系到演出的成败。

  武场面除司鼓外,通常还须配备六名专职演奏员(行内称“供下手”的)。按高、中、低声部分别操执梆子、铙钹、铰子、手锣、勾锣及一名机动队员(行内惯称“拾零碎的”)。六名演奏员击奏主要依据司鼓的底锤(其它剧种亦称“底鼓”),即在司鼓一段锣鼓点的开始、转折或结束部分所起预示或交待作用的鼓板点子,用以确定锣鼓点,把握演奏力度、速度。用底锤领奏的锣鼓点称“带头子的”;只用手势领奏、不用底锤的称“演手”(亦有称“干起”)

  堂鼓   亦称同鼓。鼓匤木制,两面蒙皮。鼓面直径约23cm。音色洪亮、浑厚。现在生产的堂鼓可调谐音高即定音堂鼓。在秦腔乐队属武场面指挥乐器,通常由司鼓兼奏。堂鼓有“正音”、“偏音”、“椅音”之分,正音为常用音,多用于迎接圣旨、元帅升帐及迎亲送友的喜庆场合。也宜表现风雨雷电、水声更鼓等。且常用于民乐合奏、秧歌及民间吹打乐中。

  战鼓   较唐鼓小而狭长,又称小唐鼓。原本皮黄剧所用,近年来秦腔乐队中常以川战鼓所替。音色嘹亮。主要用于两军交战等武打场面。有时与小锣小京镲并用,表现欢快热闹场景。

  缸鼓   又名花盆鼓。鼓形上大下小呈喇叭状,在秦腔乐队中亦称喇叭鼓。鼓面直径约48cm。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改革制作的定音缸鼓,便形成以后的民族定音鼓。音色浑厚深沉,多表现声势浩大的激烈场景。

  檀板   用紫檀木所制而得名。又名牙子、拍板、指板、绰板等,简称板。唐代以来的檀板由九或六块长方形木板组成。现在常用的有楠木、黄杨木、红木等。以前面两块、后面单块系绳索捆缚而成。演奏时司鼓左手摇扳、右手击鼓、三眼一板击奏。秦腔用梆子定板,与京剧、汉二黄以板为板而异。通常按节拍板都击在正拍上(即强拍)

  梆子  由两根枣木棒组成。秦剧中俗称“桄桄”,一根较细,近圆锥形,长约22.5cm,一端直径为2.8cm,一端2.3cm;另一根较粗,横断面为椭圆形,长约22.5cm,直径为4.3cm,音色响脆而坚实,为秦腔和梆子戏主要击节乐器。

  木鱼   原用于佛教、宗教歌曲的伴奏,明代王圻《三才图套》中记载:“木鱼,刻木为鱼形、空其中、敲之有声……”,又名“空心梆子”。近年来制作大小不等成套木鱼用于民族乐队、歌舞音乐伴奏和打击乐合奏中。剧中多表现古刹寺庙、和尚颂经或人欢马叫、快乐跳跃场景。

  大筛锣   亦名特低音锣、大锣等。它来自湖广一带,又称湖锣(锣族中最长者)。因其面大体重,演奏时需挂在特制架子铁勾上而得名。锣面直径一般约50cm,最大可达120cm左右。鼓锤用桐木或软质木料所制,广泛用于民乐合奏中。早已被交响乐队启用。1791年法国作曲家戈茜克始用于歌剧《罗密欧与朱莉叶》乐队中,也称中国锣。音色粗犷洪亮,深沉厚实、余音悠长,颇有秦音秦韵之特色,是秦腔乐队武场面“大铜器”最主要乐器之一。发音为正宫声(秦腔属徵调式,其正宫音指G宫者)。锣面中心点稍凹陷,称锣脐或锣心,主要击奏部位。所发音为“正音”、“榜音”、“偏音”,多表现风雨雷电等场景,前苏联配器大师普洛科菲耶夫曾评说:“中国锣的强奏使人恐怖,弱奏也会感到不寒而慄”。可见其威力之大。常言道“一锤定音”大概就在于此吧。

  手锣   在秦腔乐队演奏时挂在左手食指上、右手锣板(锣锤)击打而得名。因锣面较小又称小锣。京剧中称小锣;“十番锣鼓”称喜锣、内锣。圆形、直径约22cm。锣心稍凸起,除参与大、小铜器合奏、自身独奏乐点很多,在整个击乐群乃至秦腔乐队武场面中被誉为“声中之胆”。

  马锣   以跑马得名,音色粗犷响亮,多表现飞禽走兽、妖魔鬼怪、盗窃等奇特音响。

  云锣   又名云璈或九音锣(九为多数、意思不限于九面),由若干大小相同、厚薄音量不同的小锣,按音高列置一木架上,常见为十面。现经改革,锣的数目增至2938面,用双锤击奏。秦腔乐队现仅存一面,音量较小、音色清脆。多表现丧葬祭奠、古刹殿堂等曲牌中。亦用于货郎担或神仙上下场,多用于民乐合奏中。

  疙垯锣    因锣中心有一凸起的圆疙垯而得名。又名东字锣、包锣。锣面直径为24cm34cm不等。凸起部分约3.5cm。其声古香古色。多用于昆曲及民间丧葬吹打乐中。属色彩乐器。

  小川锣    又名“崩崩”,吸收的川剧打击乐。是锣中形制最小的一种。音调尖高脆亮。多表现丑角、反派或滑稽表演及民乐合奏中。

   铙钹  铙和钹是两种乐器,形相似而稍有区别,统称铙钹或铜盘,镲或分别称铜铙、铜钹。钹约南北朝由印度传入我国。宋代出现铙。铙和钹皆铜制。直径约30cm35cm,中间隆起部分如水泡形,每付两片,相击发声。铙的隆起部分较小,发音响亮;钹的隆起部分较大,发音浑厚、其声汹涌,如波涛之动荡,似大风之簸扬。民间吹打乐及秧歌中普遍应用。在秦腔乐队中铙钹俗称‘大煽子“,为剧种独有乐器,常与勾锣相配。

  镲   通常钹之小者为镲或小镲、铰子。直径约15cm20cm,在秧歌民间打击乐中普遍应用。其音色清灵脆亮,如洄波之漾水,似微风之落花。常与手锣并用。多击正拍(即强拍)。小京镲  吸收京剧的打击乐。音量较小、音色清秀透亮,形似铙钹且很小。多表现水声及喜悦欢快场景。

  吊镲   又名音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引进的西洋打击乐。多与定音鼓并用。音色洒泼响亮余音绵长。其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犹如晴空霹雳。多表现湖波荡漾、风雨雷电,阴森恐怖或惊险场面。其音色独特是其它乐器不易替代的。在秦腔乐队仍属色彩乐器。

  碰铃   又名碰钟。古称“星”、双磬等。各剧种叫法不一。在秦腔乐队艺人们习惯称之“摔摔(cui)子”。铜制,形如铃或钟且小。口径约3cm左右,无固定音高,发音清脆透亮。敦煌兆魏壁画中己有之。唐贞元年从骠国转入我中原地区,时称“铃钹”。多用于民乐合奏、声乐、器乐、独奏的伴奏中。以表现欢快活泼或肃穆哀痛的情绪作以点缀。在秦腔乐队用于音乐或曲牌中。

  秦腔乐队常用打击乐大概就是这些。如传统击乐“莽铰子”;京剧的大京锣、京手锣;潮剧的“深波”即特大锣;西洋乐队的木琴、“三角铁”、颤音琴等;轻音乐队架子鼓;民间的排鼓、社铙、社鼓;流传于东南沿海的“十面锣”以及古代的磬、编钟等在秦腔乐队中均属色彩乐器,用得较少或不用之,故不赘述。

  近年来戏剧艺术蓬勃发展,秦腔这一古老剧种在不断振兴提高,乐队也不断探索、尝试,大胆吸收借鉴兄弟剧种乃至西洋乐器。乐队的编制不断更新换代更趋于合理、完善。

             (作者系我院退休二级演奏员)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