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剧院动态

《西京故事》火爆京城
时间: 2011-06-29          点击量: 3456

  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著名剧作家陈彦创作,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李东桥领衔主演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自三个多月前诞生之日起,便雷轰电掣般红透古城,一口气连演80多场,继而奉教育部、文化部两大部委选调,风风火火闯入京城,参加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优秀剧目进校园”和文化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优秀现代戏展演”活动。
      6月26日,《西京故事》在北京交通大学拉开了此次在北京高校演出活动的帷幕,也是该剧为30多所陕西高校师生演出后,再次走进大学校园,走近莘莘学子。当晚,偌大的天佑礼堂座无虚席,连过道处都站满了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杨振斌,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艳,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瑞敏,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谷公胜,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政处处长徐艳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与北京交通大学数千名师生到此欣赏秦腔这部地方戏曲的演出。虽然对于大多数台下的师生来说,秦腔还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剧种,但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演员精彩的表演迅速拉近了观众与古老戏曲秦腔的距离。场内忽而凝神屏气,忽而掌声雷鸣,剧终谢幕时全体观众起立,掌声长达8分钟经久不息。让素以前卫著称的90后们走进剧场,亲近传统,且由衷地感动,显示了《西京故事》跨越了地域、剧种的,为从事各种职业、各个知识层次的观众群体所接受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谷公胜说:“一个人要有精气神三个要素,这个戏就是精气神很足。这个戏通过城市农村之间的冲突、矛盾,反映农村家庭与城市融为一体化的过程中,人们思想上的变化矛盾。剧中的唐槐、紫薇树,作者构思的不仅是有形的树,而且是无形的精神,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了民族的根基、民族的精神,特别对中国当代年轻人民族精神的教育,尤其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生存家园这一点上,难能可贵。”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艳看完演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看之前确实有担心,怕学生坐不住中途走掉,但《西京故事》十分成功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我们学校里面也有甲成、甲秀这样的孩子,更有罗老汉这样的父亲,跟这个戏一模一样的。在孩子成长的当中,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是这个戏表现特别到位的地方,这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震撼,在接纳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灵也有进一步的升华,尤其对于与剧中人成长经历相似的学生,会从中感到关爱与温暖。戏中对老槐树、紫薇树的守护,让人感动,守护树其实是在传递情义,坚守信念,看似质朴,实则非常高尚。这个戏有学生喜欢的现代元素,跟学生贴得很近,作为地方戏曲,能够抓住年轻观众的心,非常不容易。编剧、导演、演员确实很厉害,费了很大的心力。”
      很多师生看完后兴奋地讨论,“没想到秦腔这么好看。”“秦腔也没什么听不懂的,祖祖辈辈的那股子精神,全在剧中那个主旋律里面了!”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工程大三学生罗宇维说:“这个戏对我启发很大,西京梦告诉我们只要你肯为你守护的东西付出,只要努力,你就能成功!”
      来自重庆的电气工程大三学生肖欣说,这虽然是他第一次听传统戏曲,但印象很深,看戏过程中,他三次湿润了眼睛:“这个戏用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表现了当代突出的诸多问题。罗父是个很实实在在,很淳朴的农民形象,艰苦朴素,踏实。也许他表面看上去有些懦弱,但他内心里有很深的大爱,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用一种以身作则的方式。他身上体现了老一辈人的好的、传统的品德。”
      这次演出也吸引了很多陕籍学生,他们看《西京故事》较之普通观众更多了一分乡情与自豪,他们有人在微博上留言,说为陕西、为家乡感到骄傲。一名在北京交大就读的女学生是陕西省吴堡县人,在演出完后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跑到台上想要摸摸剧中的树和道具,并特意询问我院的网站地址,以后要长期关注我院动态。来自甘肃的大一学生朱潜潜在演出现场就给远在家乡的亲人打起电话,他在电话里说:“我知道你们爱听秦腔,我现在就在听最好的艺术家、最大规模的团队演出的秦腔,你们一定要听听!”他举起电话,让远在家乡的父母和家人每人都透过电波聆听了一段现场演唱,这个平日省吃俭用的农村孩子第一次奢侈了一把,但他很满足,很高兴。
      6月27日晚,第一天演出的火爆效果迅速发酵,学生间的口耳相传,更多的学生成群结队慕名而来。早在演出开演一个小时之前,同学们已竞相领取礼堂门口的演出说明书及宣传报纸,进场等待演出开始。来自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6所部属高校的学生很快将现场的座位全部坐满,很多后来的同学因为没有座位,只好悻悻离开,相约第三天演出早早来占座位。
      演出结束后,数千名师生仍沉浸在《西京故事》精彩的剧情中,掌声持续10多分钟之久,演员谢幕几次观众仍不愿离去。北京邮电大学的“卡不卡机”看完演出回去在微博上留言:“今天去看了高雅艺术。说实在话,艺术无所谓高雅不高雅,关键能不能传达创作者的感情和意图。秦腔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原本就来源于民间,亲和性是其天性中的优势,因此今晚的《西京故事》,一定要赞一个!它真正做到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钢铁研究总院的研究生付龙激动地说:“人生处处有惊喜,我一个在从陕西农村来北京读研究生不足一年的小伙子幸运地遇到了看家乡秦腔现代大戏《西京故事》的机会。回味乡情,见见父老,我一次次被剧情感动的流泪了,剧中父母、孩子、农民工都让我想起了坚持品质不忘家训又在追求梦想的我和同龄人,祖辈坚持的诚实勤奋也是在传承和发扬中华的美德;孩子是家人全部的希望和精神依托,只有长大了的我们撑起脊梁乐观奋斗,才能回报父母,奉献社会,倘若我们自己急于求成或爱慕虚化,他们即操碎心压断腰还要会抱憾终身;我们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挫折强化自己的意志,用亲情和梦想增强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和父母的梦想;它让我更体会和关爱父母,关心家庭和亲人,让我更长久地坚持原则和人生的意义。只有提炼自真实生活的艺术才能勾起回忆,打动观众,我推荐了我身边的陕西人都去看,我推荐走出农村向往城市的年轻人都去看。”来自广东的北京邮电大学李启源说,“这个戏反应了实际生活浮躁的一部分,对我们大学生也有借鉴意义,让我们找回自我,找回生活。”
      6月28日晚,开场一个半小时,便不断有人进入剧场打听何时开演,一个观众这样说道:“听说这个戏很火,特地赶来观看。”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梁鸿鹰,中宣部宣教局副巡视员王雅卿,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司长杨贵仁,北京市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梁宝林,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等领导来到现场,与北京20多所高校千人师生代表一同观看该剧,将演出活动推向高潮。这也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第二次观看《西京故事》,他在演出结束后上台亲切慰问演员,再次盛赞这是一部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好戏:“我看到好多人在看的时候落泪。这个戏无论思想性、艺术性还是观赏性都很强,极富教育意义。这个戏我已经看了两遍,我还想看第三遍。希望李东桥及各位演员保重身体。再次感谢你们,感谢你们带来如此优秀的剧目。”
      剧中熟悉的校园生活、与当代大学生十分贴近的语言,引起了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共鸣。北京城市大学的石凌开向演员送上鲜花,因为“这个戏让我学会了勇于承担”。很多学生看完后,纷纷在微博上留言。来自北京城市学院的“lvyang”说:“看完《西京故事》回到宿舍,满脑子都是里面的经典动作和主题音乐。”北京吉利大学陈振国说:“饿着肚子,看《西京故事》,感慨万千……甲秀,好姐姐,真想有你这样的姐姐……”
     《西京故事》在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优秀剧目进校园”活动中共演出三场,场场气氛火爆,掀起了一阵灼热的浪潮,其演出效果使台上台下所有人都精神振奋,热血沸腾,充分感受到这部剧目撼人心魄的强大力量。目前,该剧高校演出已告一段落,即将转入另一个战场,到长安大戏院参加文化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优秀现代戏展演”活动,相信满载着三秦父老重望的《西京故事》一定会乘兴而去,载誉而归。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