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梁秋燕》在全团同志的努力下,于8月下旬排出来了。我非常感谢眉碗团的领导和所有的演职员,他们为我创造了很好的排导氛围和工作条件。在生活上,他们指派专人将我接来送往、看茶送水、上下楼护扶,无微不至地给以关照。特别是导演王少华、场记唐淑娟,他们自身的工作就很繁忙,还来照顾我,这使我非常感动。尽管再三婉拒,但他们却始终像对待长辈一样的护理我。
眉碗团这个团综合素质好,集体荣誉感强,全团同志在复排《梁》剧的过程,能够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艺术事业上都有理想和追求,勤学苦练技艺之风时有所见。在与我合作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他们都很给力,出成效。
导演王少华年纪轻,点子稠,他看到大家在三伏盛夏的酷暑季节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排戏,口干舌燥,的确十分辛苦,于是他向全体演员宣布:“我建议从今天开始,以后如有迟到早退者或在排练中忘词、错唱累计三次者,罚给大家买西瓜一次。”没想到这句似开玩笑又无任何约束力的建议却引来在场同志们的一阵发自内心掌声。此后,这就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了。
焦俊武、贺小林二位团长为进一步鼓舞大家的士气和干劲,慨然解囊,带头买了西瓜,由此一发不可收,接着就络绎不绝地有人买。李慧、杨蓉、赵惠霞、邓卫锋、周昌岐、任美玉、徐红梅、樊宁等不少演员都买过西瓜。其中买瓜次数最多的还算司卫东和谭建勋。就这样,几乎每天都有西瓜解馋,甚至外团的同志遇到这种情况也来凑热闹。总之,人们把买西瓜根本就没看作是一种惩戒,都好像甘心情愿地愿为大家表这份情。甚至有的同志为没有给大家买西瓜而深表遗憾。这种争先恐后买西瓜的心情,我想不外乎都是出自对复排这个经典剧目由衷地表示赞许、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们也总想寻找机会,对参与此项工作的演职员抛献自己的一片爱心,以资互勉。
这是排演场的一个花絮,它不仅促使和提高了排演的进度和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活跃了整个排演的气氛,又使所有演职员相互协作、配合、团结一致的精神和人气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
一般来说,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打磨锻造出来的精湛之作,是无可挑剔的,所以在传承之中,务需小心谨慎,切勿伤筋动骨,随意删减,那怕是看似不起眼的小道具,也都不能忽视,因为作者或导演既能使它存在,那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作用。在复排《梁》剧中,我就是遵循这条规则,以敬畏原作的心态,小心翼翼地进行传承的工作。认真做到不折不扣原汁原味的把这一作品完整地呈现给广大观众,包括剧中人物所使用的大小道具;演员衣着的色调、款式和服式大小的适度等等,竭力作到不走样。这样,就自然的,入情顺理的将人们带到剧本所规定的那个情景之中去了,营造一个使观众身临其境的观赏艺术的氛围。
基于这种认识,我对制作道具的同志不止一次的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第二场,梁大婶上场,右手拿着拐线的拐子,左手持着一个线锭子,她辛勤地拐着线,这是农村妇女织布线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这说明广大的农村妇女时到此刻还未从贫穷、落后的生活方式中得到彻底的解放。再如,院落的石桌上,放着一条草拧的火绳,这是专为人们抽烟用的道具。那时还是因为穷,人们舍不得用火柴供客人抽烟,故以草绳代之,可见当时农村人贫穷的程度。
由于时过境转,这些道具除年长的同志还略有印象外,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从未使用过,更不清楚它的用途了。因此,制作出来的道具也多不合格,有的小道具根本就没有制作。
将要彩排的时候,石桌上还是没有摆上火绳。当我问及有关人员时,他却不以为然地告诉我:“不就是用火绳点烟吗,到时候顺便放个打火机,绝对误不了事。”接着又说:“吴老师,现在时代已前进到啥地步了,你还抱残守缺,不忘老根本,使用外老掉牙的道具呢!应当使用最时尚的道具,方显其时代的特色。”
首先,我们必须尊重历史,用现在人们的目光和物质取代或否定历史的物质存在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真实的。戏剧是引起人们感觉的艺术。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些小小道具的使用,引发人们对眼前时尚生活满足感的思索,以求达到见微知著和以小见大的结果,进而引深为“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根本意题。
经过将近70年风风雨雨的变迁,祖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正确的领导下,努力奋发、战天斗地,在四化等各项建设事业方面都取得了伟大辉煌的成就,我们已经跃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了。广大人民群众再也不为温饱而愁锁双眉了。
不仅如此,人们已经沐浴在太平盛世的雨露阳光之中了,处在精神层面上享受的时代,普遍追求生活质量的步步高升。“旧时王谢堂前燕”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不说别的,小轿车这种过去农村人想都不敢想的所谓高档次的奢侈品,如今在农家已经相当普遍的安家落户了,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广大农民,尤其广大农村那些深受苦累,整天忙于织布纺线,围着锅台转,辛勤劳作的妇女,得到了如释重负般的解放。她们也都焕发出英姿勃发的青春活力,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对未来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都充满着无比的信心和希望。《梁》剧是历史的座标和记忆,将小农经济时代提供农村穷困、清贫的生活画面与现今新农村新农民的精神风貌两相对照,这就是复排《梁》剧要向人们传递的明确讯息:它突出展现了习总书记那句震耳欲聋、概括性极强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正是剧中最后唱词提示的那样“永远跟着毛主席,幸福就能万万年。”
2018年11月25日,是确定《梁》剧同观众见面的日子,在此之前,院、团领导及许多演职员都期盼我能参与这次演出,我再三推辞都无济于事。因为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已经将我推在了白头翁的时段,视力不济、记忆力衰退,脚下也不灵便了,一言以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况且长时间脱离舞台了,很难保证在舞台上忘词,忘表演动作或出其它什么难以预测的事故,一旦出了什么纰漏和事故,这就对不起一台演职员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了,更对不起热爱这个戏的广大观众了。
可是,小胳膊还是拧不过大腿。绝非屈从于什么压力,恰恰相反,是不少同志对我的热望、期盼和鼓励,促使我峰回路转,不再犹豫。于是,我诚惶诚恐地接受了演出的任务,但心中暗想,别在演出中出现任何差错和问题。
尽管只演6场,而且我所承当的仅是后边的几场戏,戏的份量不重也不累,但每次演出完后都是一身汗水,将贴身背心塌得湿漉漉的,这是因为极度紧张的原故,但只要演出顺利不出事故,心里总是乐滋滋的。大概这就是我对广大观众和戏迷朋友敬畏心情的必然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