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戏曲杂谈

复排《梁秋燕》感言录(第一篇)作者:吴德(连载)
时间: 2019-02-14          点击量: 5744

(一)


      在隆重庆祝剧院八十年华诞之际,作为在剧院这块红色阵地上摸爬滚打了将近70个春夏秋冬的老职工,自然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QQ图片20190214200434.png

      院团领导确定以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作为庆贺剧院80寿辰的代表作之一。这个决定是深得人心,也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这个戏是解放以后,西北戏曲研究院(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成立后面向社会推出的第一个眉户现代戏,当时一炮走红,一时在民间流传“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不看《梁秋燕》,枉在世上站”的顺口溜,足见当时关中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个戏热爱的程度。它不仅赢得了本省人民的一致赞美与好评,而且也获得了西北五省区乃至京华、大江南北广泛人民的热爱和欢迎。《梁秋燕》文化几乎风靡大半个中国,上演至今,已演出千余场,上至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朱老总、陈毅元帅、贺老总等,下到普通老百姓,看了这个戏,无不兴高彩烈、拍手称快。可以说,这个戏为打造剧院这块金字招牌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以《梁秋燕》为祝贺剧院八十年寿辰的剧目之一是很有代表性的,也是众望所归,很有意义的。

QQ图片20190214200454.png

      据说,在确定是否恢复这个戏的过程中,也还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这个戏虽好,但时间久远了,况且主题思想也陈旧了,现在恢复,未必有人买帐,剧场肯定会冷落。我对这种偏颇的观点不敢苟同。依照这个思维逻辑推断或确定一个戏的生杀命运,那我们许多优秀、精彩的传统剧目,一个也不能上演了,因为它们面世的年代都比《梁》剧的历史悠久。


       罗曼·罗兰说:“最高的艺术,名副其实的艺术,决不受一朝一夕的规则限制;它是一颗向无垠的太空飞射出去的慧星。”罗兰还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善良、纯真和美好。”《梁》剧就充满着这许多优良的特质。在戏曲现代戏中是一出无可争议的经典作品。全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马少波,也曾撰文说:“《梁秋燕》是戏曲现代戏中的一颗明珠。”所以,我对确定复排这个戏十分地看好,而且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和希望。

QQ图片20190214201037.png

      更令人为之兴奋、激动的是,组织指令我为复排该剧的总导演。尽管我已年逾八十有五,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年龄段,但自我感觉身心康健,倒有“白发未除豪气在”的感慨。况且《梁秋燕》是我从艺以来对外售票演出的开山戏和处女作。这部剧使我走南闯北,红火一生、风光一生;它为我赢得了不少荣誉和赞美,一路走来都是掌声和鲜花。如果能够通过这次复排,不辱使命地将这部经典作品更好的、不折不扣地传承下去,再现《梁》剧当年的辉煌,那么,我在戏曲艺术事业上的这个句号就画圆了。也就是说,我以《梁》剧善始,又以《梁》剧善终。这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怀念和庆幸的趣事。

      另外,我在戏曲艺术方面的技艺和知识都是马、黄二位老院长及李文宇、任国宝、崔念昔等老一辈艺术家给的,我的所有成就之中就渗透着他们的心血、汗水、智慧与才华。现在,我将这许多精神财富再返还给剧院,这是理之当然的,也是责无旁贷的事。我欣然接受了复排《梁》剧的使命。


QQ图片20190214201051.png

      院领导对复排这个戏非常重视,采取全院一盘棋的作法,也就是在全院抽调精兵强将参与其中,尽管以眉碗团为主体和核心,又调来青年团的两位梅花奖的获得者任小蕾、张蓓来饰演秋燕,国家一级演员官小良扮演第二组的刘春生,还有梅花团的青年新秀李迎等,其整个剧组的演员阵容和实力相当雄厚、可观。本来这台出场角色仅为11名,但组织安排参与排练的演员22名。而一台正式演出先后登台的秋燕5人、梁老大3人、刘春生2人,共计演员18名。这就是排练、演出的实际情况。

QQ图片20190214200511.png

      我深深地体会到,领导其所以如此安排,就是想让我借此机会,带出更多的后备演员,以备更好地传承和演出这部经典艺术作品,而且将该剧作为剧院长期的保留剧目。

      不仅如此,领导其所以采取这样的举措,我以为更重要的意图还在于将剧院老三团当年戏曲现代戏那种独特的表演风格薪火相传地保护传承下去。为此,我很高兴,这也正是我不辞辛劳,不避酷暑与严冬而和一批又一批演职员认真工作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常言道“爱挑的担子不觉重”就是这个道理。

QQ图片20190214200529.png

本文作者:吴德

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