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戏曲杂谈

秦声悠悠祭英灵——悼念貟宗翰先生逝世演唱会侧记
时间: 2016-03-10     作者: 郭艾莲      点击量: 28195

  编者按:2015年11月19日,必将是众多秦腔戏迷终身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秦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貟宗翰先生带着广大戏迷的热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秦腔艺术。先生的离世让众多热爱他的戏迷深感悲痛,纷纷撰文悼念。近日,我们陆续收到戏迷的来信,现部分刊登,以飨读者,共同缅怀貟宗翰先生。

  2015年11月20日,在西安市文艺北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南广场,我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夜晚。晚九时许,著名秦腔老艺术家貟宗翰先生逝世告别演唱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先生生前饰演过秦腔《赵氏孤儿》中的义士程婴,这出戏中有一段<挂画>的唱段,讲的是程婴在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晚,室内悬挂起八义图,和孤儿一起祭奠为国捐躯的众烈士的动人场面。世事难料,谁曾想若干年后,在先生艺术生涯结束、生命走到尽头之时,同事友人和戏迷也会用同样的祭奠方式悼念他。作为先生一名忠实的戏迷,我也不曾想到,借省城看病之机,有幸来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所艺术殿堂,亲眼目睹亲耳聆听无数秦腔大家的精彩表演,感受貟派艺术和整个秦腔艺术的无限魅力。
  我和女儿赶往位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家属楼侧门的小广场时,送别晚会的舞台已经搭好,手书的挽联高悬于舞台中央,上联是:貟派风华传千古,下联是::德艺双馨昭后人,横联为:沉痛悼念貟宗翰先生。晚九时许,在婉转悲凉如泣如诉的秦腔哀乐声中,告别晚会准时开始,先生的弟子们和儿子一袭白衣重孝打扮排成一列整齐的队伍从家属楼缓步走了出来,先生的儿子手捧父亲的遗像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看到先生遗像的一刹那,我和众多前来为先生送行的铁杆戏迷都忍不住悲从心中来:照片上先生的遗容安详平和,对着我们浅然而笑,和他素日里舞台上的扮相一样端庄潇洒、落落大方,似在和台下的观众亲切地交流。小广场挤得密不透风,人挨人人挤人,戏迷们冒着冬日的严寒,顶着嗖嗖的冷风,从四面八方自愿聚拢在这里,深切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秦腔老艺术家,并为他的不幸离世而扼腕叹息。我身旁一位四十岁开外的中年戏迷用地道的西安话动情地说:“这么大的一位老艺术家,遗像做得这么小,简直太伤俺们戏迷们的心了!”说完不住地摇头叹气,一副黯然神伤的表情。刚才我站在前排,离台子比较近,并不觉得遗像有什么不妥,现在远看才发现相片确实小了一些,可能由于时间过于仓促,相关人员没有及时放大,细心的戏迷竟毫不留情地提出了批评意见,可见戏迷们对先生爱戴到了何种程度,真为天国里的先生感到欣慰,生前身后都不乏敬爱他的人,民意不可违,这是一个艺术家最大的成功!
  貟宗翰先生1940年生于古都咸阳,从小酷爱秦腔,身上有戏骨,年少时以一折苏育民先生的拿手好戏《打柴劝弟》考入当时的三意社学艺,后在渭南地区的白水剧团刻苦练功,靠着不懈的努力把自己磨砺成为团里能文能武的台柱子,1960年省戏曲研究院以牺牲几只戏箱为代价把他换到了省城,先生不负众望,一生出演了许多为广大戏迷耳熟能详广为传唱的秦腔剧目,是戏迷眼中的神心中的爱。闻听先生不幸病逝的消息,我曾含泪为先生吟咏16句悼念诗一首,从中可以窥见先生一生所塑造的一些光彩夺目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今斯人已仙逝 ,其曲目也成了千古绝唱,晒出拙作与大家分享,共同怀念我们心中的一代宗师,原诗文摘抄如下:惊闻噩耗肠欲断,《劈山救母》泪涟涟。对天哭诉《血泪仇》,小小狗娃连声唤。《红灯记》里扮玉和,气宇轩昂好凛然.。《镇台念书》心胆寒,皮鞭打得血肉绽;匡忠调研细办案,情由只为《十五贯》;《赵氏孤儿》辩忠奸,程婴含冤十五年;《海瑞训虎》行为端,《打柴劝弟》人前站;伟才《奇袭白虎团》,子荣《智取威虎山》;文武兼备有戏胆,名噪一时在长安,声情并茂把戏演,桃李天下美名传!
  好多年以来,我一直喜欢听先生地道醇厚的唱腔,喜欢看先生儒雅阳刚的扮相,喜欢播放秦腔栏目组专为先生录制的艺术专场,喜欢先生侃侃而谈自己从艺道路上的艰辛和坚守,喜欢先生还有一个很私密纯个人的缘由:我们同是咸阳人,先生的身上永远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故乡的味道,先生的每一出戏每一段唱乡音浓郁,在我听来都是天籁的声音,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如今先生驾鹤西去,再也无缘目睹先生的风采,感受他老人家在秦腔艺术上的百般成就,这对我,对热爱先生的所有戏迷来说这无疑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损失。叹天地苍茫,人生苦短,无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只有将无尽哀思和深切怀念扎成洁白的花束,敬献在先生的灵前。送别晚会现场,小广场两边摆满了密密麻麻的花圈,写满了无数敬献者的名字,在冬夜冷月的映照下,营造出一种特有的苍凉悲壮的气氛。圈内的同仁们从古城的角角落落行色匆匆地赶来,和戏迷朋友一道为这位德高望重的秦腔老前辈送行。送别晚会由著名秦腔演员徐松林主持,琴师由著名板胡家李书担任,鼓师由著名演员候建军老师担任,大家神情庄严各司其职。 
  首先登台献艺的是先生的师兄,同样在三秦大地及至秦腔界都久负盛名的秦腔老前辈雷开元老师,他不愧为广大戏迷心目中的“一声雷”,韵味十足的叫板过后,他用别具一格的声腔为大家带来了蜀主刘备的一段大祭灵,恰到好处地唱出了他和貟宗翰老师的兄弟深情。雷老年事已高,步履蹒跚,情绪比较激动,由年轻演员搀扶着离开了现场,他佝偻的背影使我对所有的秦腔前辈们心生敬意,他们对秦腔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功不可没,相信观众和戏迷们会永远牢记他们的名字,细数处他们每一个精彩的唱段!
  接下来登场的是先生的师姐郝彩风老师,这位《祝福》中祥林嫂的扮演者,和先生同台演戏三四十年结下深厚友情的同事一上台便泣不成声,她一个劲地用胸前的红围巾擦拭着涌流不断的泪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在主持人的劝导下郝老师满怀深情地演唱了她和先生生前演绎过一百多场的《赵氏孤儿》中的一段祭灵戏,字字带泪,声声含悲,让台下的观众无不动容。戏唱结束,当郝老师含泪抱怨老搭档不打招呼猝然离世时,我为两位老艺术家之间几十年同甘共苦所结下的真诚友谊所打动,禁不住失声痛哭,女儿吃了一惊:“妈,您哪里不舒服?”我悄悄示意她不要声张,怕惹得别人笑话.但我很快发现,周围有好多戏迷和我一样情难自禁,他们旁若无人地流泪、及至哭泣,仿佛面对的是自己的至爱亲朋般无所顾忌。陡然间明白了一件事情:演员和观众是戏剧的两个端口,他们的心本来就是相通的,真情流露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郝老师还殷殷嘱托先生的弟子替先生照顾好师母和孩子,弟子们欣然应允,场景很是令人感动.
  素有秦腔界金嗓子之称的马友仙老师也来到了晚会现场,她作为先生生前的艺术搭档,1960年和先生一同进入省戏曲研究院。文革后和先生合作演出了脍炙人口的秦腔传统剧目《十五贯》,这位向来以声音嘹亮著称的老艺术家今天也显得情绪不佳,话不多,声音低沉,廖廖数语过后以两人合作演出过的剧目《十五贯》中“我爹爹贪财把我卖”一段观众耳熟能详的唱段怀念几十年共同从艺的老战友.流畅高昂的旋律,娴熟激情的表演,让观众的心仿佛回到了久违的秦腔舞台,回到了她和先生同台演戏的美好年月里,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当主持人让弟子们上台为马老师致谢时, 马老师颤抖着声音叮咛弟子们,一定要继承老师的艺术,进而发扬光大整个秦腔事业,拳拳情义,让人唏嘘赞叹!
  先生的关门弟子叫包东东,师生年龄相差五十岁,就在老师谢世的前一个小时还在为包东东说戏,因为他要到山西参加一个戏曲擂台表演,老师不放心过于年轻稚嫩的弟子,所以格外用心反复指点。这个腼腆内秀的光头小伙子激情饱满地上台演唱了一段先生手把手教他的看家戏《十五贯》,把一个不畏强权秉公审案的七品县令官演绎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台下观众掌声四起.众徒弟重孝执弟子礼,共同演唱了先生生前演过的《赵氏孤儿》中的“挂画”一出悲情戏,丁良生、谭建勋、刘随社、雷涛、杨运虎、武永安、杨国庆、谭东生、包东东,一张张生龙活虎的面孔,用不同的声音表达了他们对共同恩师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当唱到“可怜把众烈士一命皆亡”一句时,场内气氛达到了高潮,人们怀着既惋惜而又欣慰的复杂心情,默默地接受了先生虽已离去,但德艺却得以传承的双重事实。 晚会阵容强大,除以上提及的演员外,还有一串串令观众眼前闪亮的名字:白江波、刘新民、李淑芳、张武宏、李晓峰、王新仓、徐松林、赵阳武、崔火炎、武红霞、谭天杏等秦腔演员都参与了演出活动,并分别演唱了风格迥异的精彩唱段.赢来了观众阵阵喝彩声。
  在观众尖厉的叫好声中,我初识了须生演员康建海。久居秦岭深处,竟不知道陕西秦腔界何时有了这么一副让人通体感觉到酣畅淋漓的好音色,一打听原来此人虽生于陕西杨凌,却在邻省甘肃从艺多年,一曲“摆驾”唱得气势磅礴,怪不得呢,他的嗓音里多了些丝绸之路上茫茫大漠地的苍凉和激越味道!看来,空间的转换也可以让古老的秦腔艺术变得更加富有魅力和情趣,秦腔不光在陕西,在广袤的大西北都有观众和市场,光大宏扬秦腔艺术是西北人共同的责任,唱好秦腔更是所有秦腔演员和秦腔爱好者义不容辞的义务。若先生在天有灵,听到和看到康建海包东东们的表演,他也应当夙愿了结含笑九泉了!
  随着演员陆续上台及有序演唱,晚会现场的气氛一浪高过一浪,戏迷们如痴如醉地配合着演员的精彩演出,人群中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叫好的掌声和欢呼声,送别先生的演唱会由起初的沉闷压抑逐渐变得舒缓平静起来,人们慢慢忘记了是在参加一个常规性的祭奠活动,大家都以为是在秦腔艺术的宫殿中自由地交流和提升‥‥‥是交流,是一个个鲜活的声音和一个已经凝固冰冻了的声音交流,是一个个地上的灵魂在跟一个天堂里的灵魂交流,生与死这般时候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心仪和追求!2015年冬天文艺路难忘的夜晚,夜色中那飘渺悠远的秦声,让人哀思不尽,更让人荡气回肠!
  貟宗翰先生光彩夺目辉煌灿烂的艺术生命永远都不会终结,它将感染和带动无数的秦腔后生在宏扬秦腔的道路上前仆后继,精益求精,古老的秦腔艺术也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代代相传下去,并绽放出万丈光芒!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