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焦瑞霞,是在舞台上。五月的太原,已经很热,而中国戏曲第二届“金三角”交流演出,则在太原掀起了又一阵热浪。看陕西戏曲研究院的同州梆子《继母情》是在一个早上。偌大的剧场座无虚席,女主人公陈秀花那善良淳朴的心灵,真挚深沉的情感,忍辱相让顾全大局的品格,不计前嫌无私奉献的胸怀,都通过其扮演者到位的表演、饱满的唱腔,准确地传递给观众。越到后来,剧场里唏嘘声越多,台上台下,演员观众的眼泪流到了一起。
看完戏,便急不可待地找导演与主演。陈秀花的扮演者焦瑞霞,是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的一级演员,这次唱同州梆子还是头一回,没想到一炮打响,观众反映那么好。
焦瑞霞个子不高,圆圆的脸庞透出温柔的敦厚,炯炯的眼神则显得灵活机敏。算起来她在戏曲舞台上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十个年头。在四十年里,自然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欢乐也有悲伤,然而她痴守着一份从少女时就执著的热爱,一直不曾离开舞台,并成功地塑造了《中国魂》中的窦红梅、《梁秋燕》中的青年寡妇张菊莲、《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杏花村》中的杏花、《酒醉杏花村》里的二婶玉琴、《武则天》中的武则天、《两颗铃》中的女特务、《蝶恋花》中的瞎子老太、《漂来的媳妇》中的周五婶等近四十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
出生于临潼县谭家堡的焦瑞霞,从小就受乡村秦腔、眉户戏的耳濡目染,跟着村里的自乐班学唱戏。那时她年龄小,个头也低,但因为嗓音甜润,做戏认真,便被大伙儿推上台演梁秋燕。她们村业余剧团坐着马车在附近村子巡回演出,每到一处便轰动一处,乡亲们亲昵地称这个小梁秋燕为“火晶柿子”。
1957年,焦瑞霞考入了省戏曲研究院的演员训练班,开始接受正规的戏曲表演训练。14岁的瑞霞爱唱戏,也能吃苦,三年的勤学,给予了她坚实的基本功,也给予了她对舞台、对戏曲终生不悔的痴情。1960年她被分到戏曲研究院眉碗团。数十年来,焦瑞霞是本着“认认真真演戏、老老实实做人”的信条,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她善于刻画各种类型的人物,正面的反面的端庄的活泼的清纯的老辣的,演什么像什么。每次接到新本子,不管自己是演主角,还是演只有三两句台词的配角人物,她都全力以赴,利用一切时间对角色进行深入体验与分析。“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焦瑞霞深深地体会到,在舞台上每个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对整台戏的成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演周五婶,刚强处火而不爆,痛苦时悲而不伤,使周五婶坚强不屈与正直善良的性格塑造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生动;她扮瞎老太,演唱沉郁有力如泣如诉,动作形象逼真,演完之后,竟有一些戏迷们问团里领导:“你们戏曲研究院还收盲人演员?”她饰佘太君,克服了自身嗓音较纤细的弱点,尽力采用胸腔共鸣,井吸收了须生的某些唱法,使这位百岁女帅的持重高洁和坚毅果断非常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
焦瑞霞是以演现代戏为主的,但她的古装戏也毫不逊色。她是优秀的眉户剧演员,但她碗碗腔、秦腔、同州梆子都能唱,而且唱得相当出色。如此次排《继母情》,她是第一次接触同州梆子,而同州梆子的调比眉户要低八度。刚开始练她总是不自觉地调往上跑,可她对自己有信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遍遍听曲,一遍遍试唱,一遍遍琢磨,终于驾驭了这个“低八度”。
焦瑞霞是一位地方戏多面手,她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王昆、郑绪岚、于淑琴等人来陕时,她都登门求教,虚心借鉴,力求对自己的演唱有所创新,使之与时代更贴近。她与爱人王斌(国家一级演员)合作,拜外语学院的外教为师,完成了古典眉户剧《借水》的英语剧本整理和唱腔设计,在戏曲界传为佳话。
这株绚丽的艺术之花已经在舞台上怒放了四十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光彩将如灿烂晚霞,红透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