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著名“狂飙诗人”、戏剧家,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创始人、第一任团长柯仲平先生的110年诞辰,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48年了。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柯老,就是为了继承和弘扬老一辈文艺家对社会、对人民崇高的使命感和担当情怀,对事业孜孜以求、不断开拓的创业精神,从而为今天的艺术工作者找到更多的精神资源和和航行坐标。
柯仲平先生是一位目标高远、热情似火的革命文艺家。面对旧中国,他用诗做刀枪投入战斗,表达自己对黑暗的反抗,对光明与理想的追求。“狂飙诗人”诗歌中火热的激情,鼓舞、感动了同时代无数的劳苦大众,并将继续唤起今人和后人对光明与正义的永恒求索。
1938年,毛泽东主席要求柯仲平对旧京戏、旧秦腔进行改造和革新。雷厉风行的柯仲平,立即四方奔走,精心筹备,很快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并担任了第一任团长。剧团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用边区群众喜闻乐见的秦腔、眉户、秧歌等地方戏曲剧种,演现代人、唱当下事,所到之处深受欢迎,成为鼓舞士气,唤醒民众的锐利武器,为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秦腔对革命是有功的”,这是毛主席对以柯仲平、马健翎等革命文艺家为代表的民众剧团立下的功绩,所作出的最简洁而又恰当的评价。
柯仲平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艺术家。他坚持走戏剧“从老百姓中来”必须“回到老百姓中去”的“民间立场”,坚持文艺和群众相结合的大众化创作路子,以通俗的语言反映群众的日常生活,以朴实的情感焕发群众的革命热忱。他为民众剧团写过这样一首团歌:“你从哪达来?从老百姓中来。你又到哪达去?到老百姓中去。我们是来学习老百姓的宝贵经验,你看老百姓活了几千年,几万年。我们是来动员老百姓抗战生产,你看老百姓的力量深无底,大无边……”正是这种朴素得毫无雕琢的感情,赢得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民众的无限回报和后辈的由衷敬仰。
柯仲平先生是一位勇于开拓、不懈创新的艺术家。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他的带领下,以全新的剧作内容重塑了传统古老的戏曲生命,用传统的表演程式再现那个战火纷飞的历史时期,表现广大百姓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期间,他先后创作出长诗《无敌民兵》,大型歌剧《模范城壕村》《孙万福回来了》等作品,在对生活的真实模仿与提炼升华中,他与马健翎并肩战斗,共同创造了一大批让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戏,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魂和中国作风”。民众剧团的前辈艺术家们,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不息追寻,经过千淘万漉,终于把旧秦腔蜕变成新秦腔,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戏曲现代戏的开拓奠基单位,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远彪炳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史册。
柯仲平先生是一位与时俱进、勇于担当的艺术家。作为革命时代的艺术工作者,先生总是站在时代高度来进行深邃的哲理思考。民众剧团成立之始,柯老在亲自拟定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宣言》中说:“有些文人是厌恶旧形式的,他们只崇拜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其实是离开我们中国大众太远了,他们也没有好好研究一下在我们大众里生长着的艺术。又有一部分文人是只一味崇拜中国旧东西的,这类守旧派,他们简直不愿往前进一步……在今天,我们第一必须利用的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要利用大众中有根源的活文化遗产。在艺术上,利用旧形式,就是利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思考和理论,至今读来,仍有许多启示意义,尤其是关于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如何进行开发保护的问题,柯老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说得如此透彻,真是令人感奋和钦佩。正是在这个“宣言”的引导下,民众剧团才在整个抗战实践中,始终演出反映当下生活的现代戏,使民众“趋之若鹜”,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进程的引领和担当作用,彰显了文艺参与现实生活的社会功能。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无论什么时代,什么背景,文艺都应该擎起照亮和温暖普通民众心灵的烛火,充当唤起民众为生存权利和享有幸福而抗争的精神引信,这是具有民众精神的柯仲平先生一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今天,当我们缅怀柯仲平先生为人民大众奋斗不息的光辉一生,回首民众剧团的生命旅程以及由此开拓出的民族戏曲现代戏的艺术长河,越发感到以柯老们的艺术实践,丰赡起来的“延座讲话”精神中的“人民性”、“大众化”、“民族化”,以及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的源泉”等理论的深刻、博大与恒常管用。
柯老一生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质朴豪爽,热情似火,为这个团队留下了74年取之不尽的精神与人格财富。今天我们缅怀他,就是要像他那样,胸襟博大,眼界高远,追寻和持守“民众精神”,远离喧嚣,力戒浮躁,真正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深刻探讨社会问题,关注大众精神生态,以始终不渝的火热情怀,在当下生活中发出自己有价值的声音,创作出反映时代特点的精品佳作,从而为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愿柯老精神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