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探讨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
时间: 2007-12-30          点击量: 3983
探讨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2007-12-29 00:27 来源: www.ccdy.cn 作者:徐涟 当代艺术应该有怎样的价值取向?以自由表达为特征的当代艺术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一些打着当代艺术旗号的恶俗粗陋之作应怎样评判和祛除?中国的当代艺术应具有怎样的时代精神和正大气象?当代艺术的发展怎样才能与文化建设新高潮同步? 12月21日,本报与四川大学、《美术观察》杂志社共同举办了“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研讨会(部分专家发言见12月30日本报三版)。与会专家学者以学术的态度,认真梳理当代艺术的不同形态,深入探讨艺术在当代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呼吁艺术家以宽阔的世界视野、充盈的文化自信、严正的中国立场、创新的艺术精神,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当代艺术。本报总编辑卜键、副总编辑宋合意参加会议并发言。 本次研讨会,是本报拟举办的系列理论研讨会之一。系列理论研讨会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导,从文化发展建设的实践经验着手,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高层次的理论探讨,旨在理论创新方面有所建树,对指导实践有所禆益,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中国当代文化不能丧失自信心与主体性 当代艺术价值取向的混乱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究其根源在于民族文化自信心与主体意识的丧失。卜键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文化自身的发展有其更为深刻与全面的内在原因。一些人在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与外来文化的某种联系,这种思维模式也能折射出文化自信的不足。譬如戏曲,有一种说法是受了梵剧的影响。实际上,在我国戏曲走向繁荣的宋元,印度由于遭受异族入侵和穆斯林文化的影响,本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受到挤压,一派凋敝,又有何力量向境外输送戏剧?前不久在京召开的中国演出“走出去”高峰论坛上,有位教授针对鲁迅先生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提出“越是超越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认为这是一个伪论断。试想:有什么东西能够是超越民族的?如果一个演出或者艺术创作吸纳一些外来养分,借鉴一点异邦方式,它就不再属于本民族的艺术创造了吗?中华文化历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兼收并蓄,却从来没有失掉文化主体性。有文化主体性,才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才有交流对话的可能。有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立,我们的文化建设才会有大气象,才会有中国气象。而文化自信与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了一些从事所谓当代艺术的人以西方观念为唯一标准,并由此造成了价值取向和呈现方式的混乱。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认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殖民、后殖民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及强势文化的渗透与挤压下,对外来强势文化表现出屈从与羡慕,从而导致主流意识淡化、民族精神淡薄。改革开放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在经历了最初被动接受外来文化之后,我们应当找到最恰当的方式,既借“他山之石”开阔眼界,更要有意识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发扬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家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责任,“学艺之道,执迷有悟”,以中国艺术的精神,创造属于今天的当代艺术。 当代中国艺术不能等同于中国“当代艺术” 在进入深入的学术探讨之前,对当代艺术的概念范畴需要有所界定。当代艺术应当是指当下艺术创造的各种门类、各种形式,但当当代艺术受西方价值判断的影响而特指观念、装置、行为艺术并具有特定含义时,这一概念就转变为打引号的“当代艺术”。 《美术观察》杂志主编吕品田指出,严重曲解和滥用“艺术自由”,无视责任和道德底线;“自然主义”流行,热衷琐碎细节和个别现象;艺术“商标化”“反技术化”;在艺术批评上则“去中心”“去文化”“去中国”。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出现的这些现象,被以市场方式呈现为为某些人认同的价值导向,确立为新的评判标准。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西方世界通过市场手段大力扶植并推行体现其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的“中国当代艺术”。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家要以知识学养、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创造精神和艺术理想,以自由活泼的审美情感,创造出充满浩然正气和阳刚情志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正大气象,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国民前进。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认为,中国当代美术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美术的整体面貌相比,显示出“转型”的趋势:由反思社会现实转向自我心灵体验的表达,由普通意义的人道关怀转向个体生存状态的呈现;由对崇高庄严的美学追求转向世俗情怀、感性欲望的宣泄;由对宏大叙事结构的崇尚转向瞬间存在状态的审视;由整体性的写实风貌转向多元符号的铺排。 在视觉文化层面,以娱乐化功能实现其价值的大众化艺术,与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主义的美术及探索性艺术,共时性在同一社会存在也是一种合理的现实。但问题是世俗化、庸俗化的感官宣泄和寻求市场价值的强烈愿望,削弱了艺术家追求人文价值的热情,弱化了当代艺术应有的锋芒和精神力量。艺术双年展中大量世俗化、趋同化甚至让人恶心的流俗市井图像更清楚地表明,抹掉艺术的文化特性和人文价值,将自我套入西方话语模式中或沉溺于感官宣泄中,中国的当代艺术将会更深地跌入文化身份的危机和意义亏空的深渊。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不应当仅仅由美国、由西方来制定。单一的美国价值标准,使得“国际”“全球”仅仅成为虚幻的概念。甚至有人直截了当地提问“你们美国人到底想要我们做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在某些人那里“当代艺术”背后的潜台词。中国当代艺术应当是对中国当代生活的折射,是中国人关注当下生活的结果,是中国人自己的关照方式,它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都应当是中国式的,是中国表达方式的当代呈现。在这一基础上,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平等交流与互通有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大国崛起时的文化形象不能再以严重错位的“侏儒式的文化形象”,特别是某些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个人化的艺术形象,来扭曲当代中国在世界中的文化形象。强调艺术的社会责任,不是公式化、意识形态化的僵化教条,而是要从艺术家的情感与个性出发,表达中国人的精神诉求、民族身份的诉求和国家利益的诉求,创造中国当代的艺术形象。 当代艺术家应当担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身处全球化的今天,当代中国的艺术家应当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气,将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开阔的文化视野相结合,以自身的努力与创造力,承担起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以“中国制造,中国立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形象。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宋合意认为,艺术的价值取向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中国传统中的“文以载道”“文如其人”,即是要求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要有所取舍。现在,艺术创作百花齐放,艺术家有充分的创作自由,但呈现给公众的作品至少应该有审美价值,并于“道”上是“无害”的。而对于媒体来说,也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要有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给社会以正确的引导。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政治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因此,以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我们的文化竞争力,需要艺术家和媒体、学界的共同努力。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唐允明以画家的身份强调,油画中一些所谓“当代”不过是跟风与逐利的结果,而当代中国画模仿、追风的恶习和国画创作中严重的程式化、趋同化,都来源于对中国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的基本特质的缺失和回避,缺乏对自然的热情和大众生活的关切,没有画家真实内心世界的表达,更没有对历史与未来的清楚认识。《美术观察》副主编李一认为,时代的发展使今天真正到了建立“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时候,中国传统价值评判体系“人品与艺品”的统一有其当代价值和意义。中国文化报社新闻部主任徐涟认为,艺术从诞生那一天起形式和表现手段就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的本质与终极目标始终没有改变。在人的欲望压倒一切的消费时代,艺术概念也被不断消解,但只要艺术作品还需要观者而不仅仅只是艺术家的个人梦呓,当代艺术就必须思考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卢丁认为,日本当今艺术大师都从日本本民族艺术传统中产生,因而在经济、文化都受外来影响的当今中国,艺术家更应当学习本民族的传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小林则以设计师身份谈到,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公共艺术应对社会负责。《美术观察》副主编赵权利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应当有中国立场。《美术观察》学术部主任谷泉认为,在艺术市场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最大的受益者不是艺术也非艺术中介,而是幕后的操盘手。中国当代艺术面临机会,即以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去创造不受西方话语控制、有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当代艺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吴永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与市场和金钱接轨,泼皮艺术、政治波普、艳俗艺术以及某些新媒体艺术失去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使当代艺术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寒梅则介绍了他和程丛林教授的“重温现实主义”课题,即由100多位研究生参与,从艺术实践入手,探讨农民的生存问题、农民与当今社会的关系、农民的话语体系等,并将于明年举办创作展览,展示从主题、题材、材料到创作手段、精神内涵的艺术探索。 研讨会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苏主持。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林红,艺术学院设计系、绘画系、动画系的教师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全体研究生的广泛参与使研讨显得更有意义。特别是学生们的现场提问,与演讲形成互动,展示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生们的学术素养,也使人欣喜地看到当代学子们独立判断与深入思考的求索精神。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