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院介绍
剧院简介
院长寄语
领导班子
历任院长
荣誉榜
联系我们
院属艺术单位
一团
二团
三团
四团
艺术研究中心
演员训练班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名家荟萃
菊苑耆宿
老艺术家
梅花奖
当红隽秀
剧目集锦
新剧动态
经典再现
院优秀剧目
视听欣赏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留言板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戏曲时讯
2025-05-24
传承文艺为民初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多场演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83周年
2025-05-24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演奏员晁浩圆满结业于第十三届国际中乐指挥大师班
2025-05-23
【西安天天有秦腔】5月24日-25日秦腔《铡美案》即将上演
2025-05-16
【西安天天有秦腔】5月22日-23日秦腔《花烛恨》即将上演
首页
>
戏曲漫谈
>
名家评论
文化精英与大众距离加剧?
时间: 2007-12-30
点击量: 4811
文化精英与大众距离加剧? 发布时间:2007-12-28 11:24 来源: 人民网 文化阅读盘点 二○○七年,“文化”被隔离,文化迅速边缘化,文化群体与大众之间存在巨大“无关”状态。二○○七年,在风平浪静之下,有诸多的文化“溃疡”让人焦虑。 对于阅读而言,2007年似乎是风平浪静的,以至于让人感到难以梳理。2006年的年终盘点,我们试图谈论“当前中国文化领域的核心问题”。在盘点中,我们表达了对人文环境恶化的焦虑,同时对知识分子的不作为略感愤懑――一个这样的时代,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是否要随着大众的消费主义狂潮任意漂浮,随波沉沦?从今年的表现看来,这个问题依然值得谈论下去。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正在生存着的人类群体的文化“自我意识”在今天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人类的思想、品质、生命感知等等,我们还要丧失多少? 2006年,我们试图追问,知识分子为何在公共领域没有承担?2007年,我们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知识分子是否还具有对公共领域思想舆论承担的能力,他们的“承担”还是否有效?这样的发问,对于2007年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领域来说,一点都不算突兀。 在今天,如果形象地描述我们所处的世界,那将是许多被隔离起来各自为阵的墙体或方圆地盘,我们一般称其为行业、阶层或领域等等;如果还认定有一个真正的“中国文化领域”存在的话,我们很难看到这个人文精神领域的大作为,相反,我们看到了更多凸显出来的、相对于这个“文化领域”而言的他者世界。这个他者世界,我行我素地存在于“文化”之外,使所谓“精英文化”成为一项确凿的少数人的残喘、叫嚣和自娱自乐。 在平心静气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事实上,我不得不承认,在搜罗回顾2007年表面风平浪静的“人文中国”若干文化事件并加以揣摩品味时,我对诸多的文化“溃疡”感到相当焦虑。 出版产业:不仅是资本市场,更是文化产业 2006年,易中天和于丹拿到了比余华还高的版税,这些实在的金钱数据,开始令学界动心,而形同拙劣恶搞的作家富豪排行榜,再次以市场的名义赤裸裸地考验作家和学问家们。 而这一年,一个叫余地的作家诗人,已因不堪生活的贫苦重负而自杀身亡。是的,在今天,如果文化已经只是产业的化,市场(金钱)当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同时,这些与生存密切相关的金钱利益,正是精英们也难以自拔,终于肯纷纷将自己降为“凡胎”的最大理由。 无论作家富豪榜对文化“意义”如何,这在事实上实在是出版业内不得不关心的事情,因为这关系到他们明年该拉哪些作家、哪些类型的稿子――他们也实在是难啊。 在青春文学中,郭敬明与韩寒的成功(就靠文字赚钱这个行当而言)明确地告诉我们,青少年是我国目前阅读需求最大、兴趣最集中的读者,而他们对他们的阅读,当然不是出于升学或者谋业的目的。而学术明星于丹和易中天,从调查来看,目前,大学低年级学生、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工、爱看电视并有着一颗求知心的小市民,以及其他行业的非文盲,是“通俗社科读物”的重要读者群。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都是自然发生的需求。 然而正因为上述事实,造成了2007年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动荡,这一年,自取其辱的“十博士抵制于丹”闹剧,便是一个明证。 是什么让这些已经读到博士的人变得如此可笑?硬要抢过粉丝们手中的“精神食量”掼在地上?我们知道,各大新华书店不但常年售有《论语》、《庄子》、《三国志》及《史记》等名著的原版,更有历代学者的注解版。也就是说,出版方并没有失职,而读者就是不买,这一点,十博士何以就不明白呢?莫非是博士们的导师告诉他们,要“救”国学的“亡”而“图”博士或博导们的“存”?我们的知识分子们有没有垄断名著解释权的资格暂且不论,我们的青少年和成人大众,总有选择自己的娱乐方式和对象的自由吧。 面对市场,大众已经成为“精英文化”的“他者”,借助这个充分拥有阅读或娱乐选择自由的“他者”群体,我们可以反观“文化”作为“自我”的处境了。除了少许非郭非韩的作家因为影视改编等原因之外,名家贾平凹也终于爬上了畅销榜榜尾,也许他会感到羞辱,也许他已经过了这个心理关,2007年,《高兴》应该卖得不错。 农民作为“他者”:“底层写作”问题 在2007年,“农民问题”依然在政策上较为倾斜,与农民问题捆绑喧嚣的“底层写作”,也成为文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已经过气的《秦腔》,还是正在热销的《高兴》,贾平凹都向我们表明,他正在不遗余力地关注农民问题。 事实上,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是“文化界”实实在在的“他者”,农村破产、农业荒芜、农民进城等等,是他们成为“他者”的重大原因之一。在今天,农民作为一个“苦难”加身的、被异化了的陌生群像,突兀在当代知识分子面前,他们的血泪史充斥着各种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各个部位,他们为自己的生存挣扎而不断地创意百出的花样,更作为文艺作品中最具“戏剧性”的元素取代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一个民工背尸还乡,被赵本山的《落叶归根》和贾平凹的《高兴》同时借用)。 问题在于,农民工与其他弱势群体求生存的本能悲怆所爆发出的“创意”,比如背尸还乡、爬上吊车讨薪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作家的虚构,而在《高兴》的创作谈中,贾平凹则强调了自己为创作所做的长期调查。《高兴》似乎要塑造一个另类的民工形象――既然现实如此残酷,抗争如此无力,那还不如活得有“创意”一些。贾平凹在《高兴》中力图把刘高兴作为农民工的典型,拉入“文化”的“我们”中来,让他热爱文艺,让他有一个诗人的慧眼和心境,让他拥有梦想小资生活的自觉性及胆量,然而这些却更强化了农民作为“文化”的“他者”的强烈感受。 当然,我并没有将贾平凹的《高兴》看成是向余华早期作品《活着》的致敬之作,而是,作家之以农民为表达对象,“底层写作”之对底层关照的冲动,在何种程度上能打通这个人文知识分子的“自我”与农民这样一个庞大的群落构成的他者之间的巨大鸿沟?文化这样一个事关生存整体的精神活动,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才能达到两情相悦的沟通和融入?中国的那些具有强烈的“底层写作”冲动的作家,在何种程度上能拥有狄更斯、契诃夫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切肤之痛和赤诚之心? 精英内讧:生存权与独立思考之可能 2007年,王朔归来,出了一本《我的千岁寒》,距2000年《看上去很美》之后才7年时间,王朔就感到了“千岁寒”,这不仅仅是王朔“参悟”的结果,恐怕更是许多知识分子精英的共同感受。这一年,王朔没怎么骂精英知识分子,倒是精英知识分子内部炸开了锅。 知识精英分子的内讧,不仅限于“十博士”抵制当红的学术超女于丹,也不仅限于新儒学的蒋庆们怒斥李零的《丧家狗》,而是,他们已经直指学术环境和教育体制。 2007年,是这些问题集中爆炸的一年。 几年前,陈丹青因不满现有招生体制而从清华辞职,也许陈丹青并不是最早揪出这一问题的人,而“学术腐败”正是从承担文化与育人重任的校园内爆发。2007年,陈丹青出了《退步集》和《退步集续编》,这两本书卖得不错,也正是读者从“坦诚”这一情感接受陈丹青的证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丹青说他出书是为了赚钱还债,有独立意识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窘境,他坦然地讲出来了。 然而,爆发在清华校园内的“旷新年事件”却足以表明,对不少的知识分子来说生存确实已经成了问题,从旷新年的网文陈述来看,他确实是在为自己的肉体生存和学术生存而呼号。2007年,在中国不大的、基本算是圈起来的学术圈里,还陆续发生了“张鸣事件”、“邹恒甫事件”、“余杰王怡事件”、“余杰鄢烈山事件”、“易中天鄢烈山事件”、“郑家栋事件”等,这些借助媒体或网络的内讧,向世人揭示了文人圈内令人难以置信的种种品质、气度、水准、问题和恩怨情仇,对于诸多的存在于相对文化领域而言的“他者世界”里的大众而言,这些事件可谓是闻之令人跌脚,借助网络大字报,知识分子们再也不是原来遮遮掩掩的一派君子气象、内部争鸣。至此,我们已经难以发问,思想自由是什么?人格独立是什么?知识何为?学术、文化何为?这样的乌烟瘴气的精神世界是谁、是哪一只手营造起来的? 也许广大民众并不知道这些事情,一贯来说,他们是“他者”,他们自认为不必听到这些,也许,大家尚且都认为校园乃相对干净,北大清华还是名牌大学,而孩子考上了这些大学也是值得自豪的。至于他们,可以一本接一本地看看《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或者看看“红楼梦中人”、“好男儿”,看看年度大片《色戒》,关心一下裸戏,但绝不参与“美化汉奸,亵渎烈士”之类的讨论,至于片子中的中国人,无论王佳芝或易先生为什么活得那么残酷,暂且还是不想也罢。
探讨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
有了大剧院,还需“恶补”高雅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