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贯》有什么?
《十五贯》有什么?
《生死牌》有“适才间我问了一桩公案”,《孙安动本》有“耳听得谯楼上
三更三点”,《打镇台》有“耳听得堂鼓震天响”,有“皮鞭打气的人满腔怒
火”,《海瑞驯虎》有“老娘亲夤夜把大堂上”,《八件衣》有“在原城堂前
上了马”。《金麒麟》有“他姐弟苦口将我劝”。
这几出都可以算是“公案戏”,都是以须生应工的戏。
《生死牌》“适才间”,贠宗汉唱了9分08秒,李爱琴唱了8分30秒,马桂英
唱了7分14秒,杨升娟唱了7分58秒,周留华唱了8分25秒,焦晓春唱了9分10秒。
《孙安动本》“耳听得”李爱琴唱了9份31秒,段淑琴唱了6分52秒。
《打镇台》“皮鞭打”贠宗汉唱了6分50秒,王宏义唱了8分08秒,王君秋唱
了7分08秒,包东东唱了8分11秒,丁良生唱了9分23秒,刘随社唱了10分41秒。
《海瑞驯虎》“老娘亲”贠宗汉唱了7分21秒,周留华唱了8分03秒,雷涛唱
了8分37秒。
《八件衣》“在原城”丁良生唱了13分22秒,乔新贤唱了10分28秒,周留华
唱了13分59秒。
《金麒麟》“他姐弟”陈民贤唱了13分38秒。
再看这几段的板式设计。主要有几中情况(大略分析)。
1、尖板-慢板-二六-留板或者齐板。如《八件衣》。
2、二导板-慢板-二六-留板或者齐板。如《海瑞驯虎》、《孙安动本》。
3、慢板-二六-留板或者齐板。如《生死牌》、
4、快三眼起唱-双锤-扎板。如《打镇台》“皮鞭打”。
5、《金麒麟》“他姐弟”是带板起唱-二六-慢板-带板-留板。
总之,这几出公案戏里的须生都有最少一段时长8分左右,最长12、13分的
唱段,而且这些唱段比较成套,运用多种板式变化,较好地塑造了人物的音乐
形象。
《十五贯》有什么?
《十五贯》里须生况钟丁良生版本不完全统计有7段唱:“尔要知”、“听
他们”、“我监斩”、“五更决囚”、“我为犯人”、“他二人”、“这几日
为人犯”。这几段分别时长为:43秒,1分51秒,1分46秒,1分19秒,1分10秒,
1分21秒,37秒。最长1分51秒,最短37秒,7段一共唱8分47秒平均每段1分15秒。
7段没有其他公案戏一段唱腔用时长。
而且这几段,2段用了二六,2段是带板、双锤,3段是一句快三眼转快二六。
板式都非常简单,没有尖板、没有二导板,特别没有慢板(慢三眼)。也就是
《十五贯》里况钟的音乐形象太差了。
现在,不管是专业演员或是业余戏迷,没有谁演唱会或者比赛唱一段《十五
贯》况钟的唱段,要说唱《十五贯》,就是“我爹爹贪财”,而这一段马友仙
唱了1分40秒,那就是典型的研究院风格“高、快、强、少”,少,指的是过门
少。
尽管现在的《十五贯》本子唱了多年,是研究院的保留剧目,贠宗汉、丁良
生、雷涛,(可能不准确),一代又一代。我还是要建议,研究院最好让本院
剧作家们为况钟在《十五贯》合适的地方最少写一段较长的唱词,最少可以唱
4分钟以上,以加强况钟的音乐形象。这一点并不是没有先例。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年出版的薛德元等的《海瑞驯虎》单行本里并没有“老娘亲”一段,应该
是研究院当年排演这出戏时候为了加强海瑞的音乐形象请自己的编剧加上去的。
既然《海瑞驯虎》能加一段,为什么《十五贯》不能在合适的地方给况钟最少
加一段可以唱4分钟的唱段,以加强况钟的音乐形象呢?
不管怎样,作为《十五贯》的起码是主角之一的况钟,唱段都是1分钟左右,
这在昆曲可能还行,但无论如何是不符合秦腔这一剧种的特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