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请输入姓名

  • 输入有误

  • 输入有误

  • 请输入留言内容

总计 86条留言

留言板

  • 2016/08/19

    网友:戏迷:《珍珠塔》下见秦腔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 ,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如上是百度对秦腔的解释。此造访西安之前,百度的解释就成为我获取有关知识的一个渠道了,而当我身临其境感受了一次秦腔之后,我如同发现奇迹般激动并且对那些参与表演的演员表示钦佩。 1月18日晚,我有幸来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观赏了一出改变我对戏曲态度的演出—《珍珠塔》。之所以说有幸,是因为她是小梅花秦腔团的关门演出,更因为这个剧本是首次演出。讲述了河南书生方卿家道没落后投亲借贷,却遭到势利的姑母羞辱。表姐陈翠娥暗将稀世珍宝珍珠塔藏于一包点心中赠与方卿,强盗劫去珍珠塔,方卿才知翠娥的一片苦心。三年后方卿中得状元,将自己为官的金印藏于点心中赠与表姐以表心意。为了说服姑母,他又扮作说道情的艺人来到姑母面前劝说的故事。演出共分六节,其中《方卿羞姑》一节,讽刺刻薄势利小人入骨三分,动人心魄。 因为原本并未听过秦腔,所以很担心自己能否听明白,入场之后发现不但有字幕提供,更可贵的词句并不是很难理解。整场演出演员们演的丝丝入扣,精彩纷呈,令我称赞的不仅仅是他们精致的古代装扮,更重要的是唱腔非常到位,音线虽然忽高忽低,但前后却毫无干涩之感,让人听后感觉珠圆玉润,顺畅自然;而现场演奏的伴乐与情景的对应更是严丝合缝,恰到好处。这部戏的舞台效果也非常的华丽。为了配合古装戏的效果,富贵之家连绵不绝的亭台楼阁,山村荒野的凄凉之苦,都将通过舞台道具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特别是主人公方卿野外遭遇风雪的场景,一时间舞台上狂风大作、漫天飞雪,情景逼真,让人感觉身临其境。除此之外,这部戏表现出来的为了家人和爱人忍辱负重坚持拼搏的精神和面对爱情坚定不移的情谊也很打动人心。 在场下的我当看到方卿被姑母奚落不禁想到往昔,当看到姑父的慈爱之时又不禁潸然泪下,当看到素娥藏塔相赠之时又被她的爱所感动,当看到方卿身着红袍再进陈府之时更是为他们的骨气和自尊而感到骄傲。整个演出看完,还是有诸多感悟。人固然需要上进,但不能被名利遮住双眼,迷失人性与自我。写本文之时又想起方卿唱过的那句“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但是转眼看现今社会,很多人都是在活在这句话中,到底是我们的思想出了问题还是社会的主体价值体系出现了扭曲 ? 秦腔,一个原本从未进入我生活的曲种,我想在今后会多次出现。戏曲不是一朝一夕产生,也不是平白无故的产生,但是在这样一个物质横溢的社会,她的延续成为了一个非常难以如后的课题。《珍珠塔》,一个曲目,已有近5个地方曲种在表演,我想秦腔不是第一个,但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希望秦腔能更深入寻常百姓家,为后世留些珍贵的精神食粮和宝贵记忆。
  • 2016/08/19

    网友:戏迷:戏曲也流行,观众也年轻
    带着一群从没到过剧院看过戏的朋友一起欣赏了小梅花的《铡美案》《墙头记》,看了李老师的《王宝钏》,看完我吃惊地发现他们疯狂的热爱,他们说原来秦腔也这么美,原来秦腔是这样表现的,他们说下次一定还要看。我简直兴奋到极点,从来没有看过戏的人,竟会这么地喜欢,为什么?是他们从来没有看过好戏,从来没有坐到剧院真正欣赏过,为什么不能办个青年观众免费专场,或者直接让年轻人80后免票看戏,这样更多的年轻人才会喜欢,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年轻观众,不想进剧院就看到一张张老面孔,那秦腔的未来何在?他们一个个都是这样说着,我也是这样想的。他们看完后对于传统剧目《铡美案》后提到“开场的赶考送别”“韩琦杀庙的帅僵尸”“秦香莲如泣如诉的唱腔”“陈世美包那段响马家眷”“包拯那炽烈的唱”让他们回味无穷。他们看完喊着说下次再到剧院一定要见到“秦香莲”合影。看完轻喜剧《墙头记》他们说道“*内”“给咱爹叫魂”“拜拜”等在戏中原来也可以用到的词语让人也可以谈笑风生,以至于评了一路的戏,开怀地笑着,说着,久久难以平静的心情难以抑制。看完小梅花的这两个戏,他们看了戏单,一直要追着看《刘海》,可惜今年是看不上了,满足了他们见到刘海真人的愿望,哈哈,也算是一种爱吧。他们接着一行8人又看了经典获奖新创剧目《王宝钏》,那舞美的新颖别致,那唱腔的缠绵深情,那凄凉的“根根丝线”“十八颗绣球”让他们知道原来伴唱也是这样的功力可见。这几场下来,我就再思考,为什么他们那么喜欢,那么爱?是什么的力量让他们还想再看一场?这也许就是传统的魅力吧! 戏曲也流行,秦腔也时尚,秦腔也有年轻观众。请演员和剧院一定要多多培养年轻观众,要有年轻演员,更要有年轻观众,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我们的事业才会越走越远,祝福秦腔!
  • 2016/08/19

    网友:戏迷:大型秦腔古代剧【天鹅宴】观后感
    昨晚有空,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看了贵院秦腔团演出的大型秦腔古典戏【天鹅宴】,总的来讲,演得还不错,下面谈一点感想。 1、 该剧由同名闽剧移植而来,经过该团的再次加工,演出效果还是不错的,首先得益于该剧有一个好的剧本,故事情节比较吸引观众,可看性比较强。 2、 该剧的演出效果较好,得益于秦腔团整体实力的体现,该剧不仅主演演得较好,可喜的是,大多数配角演员演得也很认真,也很出彩,看来青年导演杨珺下了不少的功夫。 3、 该剧的舞美设计比较简洁,但有几个地方值得商榷,首先大殿的柱子高度不够,坐在前面的观众能看到柱子上面不到顶;第一场的背幕图景也有问题,既是在大殿上,背景显示的是外景,有点离谱了;其他几场的背幕图景几乎不变不太严谨。 4、 该剧的唱腔听起来是秦腔,但似乎又不完全是,要是再能向原汁原味方面在*拢一点就更好了。 5、 赵阳武演的房玄龄比较成功,但是脸部的化妆显得太年轻了,能否改进一下。 6、 武红霞演的县令夫人也不错,但走路的架势太夸张了,不太符合官太太的形象。 7、 个别演员的发音值得商榷,如《癞蛤蟆》中的“蛤”有的按普通话读成ha,有的按陕西方言发音,相差太大,听起来特别憋扭。 8、 在第二场郿道九的唱词中将迎接都督的地方称为码头,似乎不妥,还是改为驿站或者接官亭更好一些。 由于只看了一遍,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不到之处,还望指正。
  • 2016/08/19

    网友:戏迷:谈一谈秦腔今后的发展
    要说秦腔今后的发展,一句话难以表明,但是,感觉要发展现在的秦腔,必须要改革。就其改革而言,觉得应该以良性的方式走两个分支,这样改起来,会有更多的秦腔的受众的群。其一,是继承,就是继承老腔老调的的基础上,以新的剧目来增加基层的喜欢老秦腔的群众的数量,这样是一个根基。虽然现在城市喜欢秦腔的人也不少,但相比农村乡镇可能应该差很多,就象现在的流行金属一样,在城市那绝对是占据了大多数青年的审美地界的。所以必须要继承秦腔的老腔,去赢得那些眯着眼用手拍着大腿嘴里还随调哼哼着的受众群,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其二,就是要讲发展了,秦腔的板式有他独特的东西,但并不是死的,是可以进行排列组合的,也就是说,是可以进行具有想象力的编排、改革的。我个人认为,这一点一定要从城镇入手去找那些喜欢雅秦腔的受众群,也要不断的体现出新秦腔的元素来,他的腔、调、板式都是发展了的,而且是被大家所喜欢的。只有这样,秦腔才能真正做到发展,做到两个层面的受众。继承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根基!!
  • 2016/08/19

    网友:戏迷:邓小平同志与互联网和戏剧
    2月19日是邓小平同志逝世纪念日,作为前沿科技传媒与民族传统戏剧相融合的秦腔网络戏剧人更应对这位倡导改革开放、引领我们走向科技发展之春天的德高望重的世纪老人表达深深地怀念之情。 人所共知,在过去极左思潮泛滥的文革年代里,知识分子被批为“臭老九”,学习文化被看作是“走白专道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奇谈怪论主导着一些局势控制者的思想,知识分子得不到公正的待遇,科技得不到迅速的发展。是邓小平同志的第三次复出带来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改革开放使我们开阔了眼界,科技的第一生产力论断增添了我们努力工作发展高科技的高涨豪情。互联网这个现代前沿科技传媒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也更是得益于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为此笔者作为网络戏剧人的一员,愈加怀念伟人的崇高风范! 邓小平同志的人生经历跌宕曲折、丰富离奇,他曾经作过留学生,做过教员;当过工人,做过党团政工干部;办过报纸、刊物,担任过从一般秘书到秘书长、宣传部长、县委书记、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财政部长、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直至中顾委主任、中央军委主席等一系列党政军职务,是一位从基层一步步走向重要领导岗位的享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崇高政治威望的杰出领导人,更鲜为人知的,也是令我们网络戏剧人倍感欢欣和鼓舞的是:邓小平同志还曾经是一名编剧工作者,编写过宣传统战方面的大型戏剧《十年内战》和小调唱词《送郎当红军》等诸多文艺作品。他那质朴、真切的写作风格至今尚为戏剧人所推崇和称道。 他在四届全国文代会上的祝词更是为广大戏剧工作者以及我们网络戏剧人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这一教诲更是明晰了艺术工作的本源。 从事任何一项事业都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挫折,我们的秦腔网络也是如此,产生困难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支撑我们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呢?此刻笔者仍想到了小平同志,想到了他一生为追求真理、追求民族进步而矢志不渝,历经三落三起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这种为实现理想目标,胸怀坚定信念,百折不挠,不记个人得失,勇于抗争的劲头不正是我们网络戏剧人不断战胜困难,创造辉煌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吗?无论是作为一个网络戏剧人还是一个戏剧文学自由撰稿人,笔者觉得自己都应怀念这位伟人,从伟人前进的足迹中吸取些精神营养,故而草撰此文。
  • 2016/08/19

    网友:戏迷:戏剧杂谈
    庚寅岁首,阳春三月。逢“三•八”百年纪念,系统包场,于省城剧院演绎秦剧《五女拜寿》。因带队之需,恰幸往观。是日,值周一。午后观剧,正午派人,告知极仓促。被遣者皆时代女青年,思想前卫,观念新潮,乍闻观剧,群情忿忿:为此落伍艺术,耽误一饭、一午休,不值甚矣!若非绩效考核,定不睬瞅。遂驱车百十里,绕行两三环,剧院门前列队领票,肃然整装鱼贯入场,秩序鼎然者,皆考核之致。正是:潮人被高雅,凤凰落草窝。《五女拜寿》为越剧经典,述明朝中叶,户部侍郎杨继康膝下五媛,因杨诞期归府拜寿。三女三春及婿邹应龙因贫寒无礼可奉,为次女中伤,遭遣出府。时权臣严嵩当政,毁忠害贤,朝皆怨声。康弟继盛参严未成,获罪连坐,满门犯抄,继康受其牵连,罢官没产,由义仆翠云携伴浙杭投亲。四女及婿皆惧罪及自身,不予收留,唯有三女夫妇孝亲奉养。翌年应龙会试中榜,一举剪除严嵩*党。继康复官爵,诞期再拜寿,五女贤尊恶贬,又收翠云为之义女,各得其所,阖家团圆,共享天伦,可谓一剧演绎人情冷暖,一曲唱遍世态民风。此剧于八三年搬上银幕,红遍大江南北,曾出优伶何赛飞、茅威涛多人,俱得风光一时。届时,嘈杂中观众席灯光骤暗,前奏乐起,众渐沉寂。幕启于急管繁弦,一片红光中现出华府庭堂,寿幛寿屏,悬灯结彩,仆从如云,挑灯摆盏,令人似入寿堂佳境。观众笑意未落,瞬间又见邹生夜读,夏莲讥笑,义仆翠云气愤掌掴,二女夫妇怀恨中伤,冲突骤起,众皆唏嘘。彼及继康落魄,投亲遭拒,愤而呼天,众又悲从心生,涕泣交流。一剧之能,系众心于一瞬之间,一曲之力,牵群情于一场之地。热烈了,台上光彩缤纷,笑语声喧,台下击节鼓掌,神采飞扬;凄惨了,演者声泪俱下,咽不能语,观者触景伤怀,感喟叹息;紧张了,剧情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群情凝重沉寂,落针可闻;轻松了,角儿间插科打诨,妙语连珠,座儿上开怀捧腹,笑声不断。曲终人散,意犹未尽。潮人女性显见步出剧场,心留戏中,一改昔日笑语喧哗之常态,神凝气静,若有所思,良久皆曰:震撼矣,不来后悔!人言演剧者,术在动情也。斗室方寸间娱众,嬉笑怒骂中教化,传承千年而不衰。改革开放,时代艺术并举勃发,相互影响,国粹传统一度势颓,其中戏剧尤甚,曾被誉为昏黄艺术,于今观之,实则新人类心浮,气躁,事繁,品赏渠道阻滞,不甚了了。一旦介入,则触动非浅,《五女》一剧演则半个时辰,然观后竟供三五日之谈资,始见戏剧衰微之说谬矣。
<< < 5 6 7 8 9 > >>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